[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简介[v]] 由 [招商人@ZSR(www.cnzsr.com)]小编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阅(仅限学习研究交流等参考使用)!希望能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有益帮助!本文所属栏目 [福建]-[招商载体],内容来源于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网],作者 [不详],转载请记得注明!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集美区设灌口、后溪2个镇和杏林、集美、侨英、杏滨4个街道,48个社区,21个建制村。1989年5月和199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相继设立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集美全区常住人口115.7万人,人口出生率5.21‰,人口死亡率1.30‰,人口自然增长率3.91‰。全区户籍人口452630人,其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分别为217340人和235290人。
主要特点:
著名侨乡。集美先辈移居海外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末明初,迄今海外侨胞六万多人。集美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中央宣传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就有两位(陈嘉庚、李林)。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成为中宣部“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集美学村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并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和省级侨乡文化名镇。“嘉庚精神”超越时代、跨越国界,激励后来者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交通枢纽。集美地处厦门的几何中心和厦漳泉三角地带中心位置,是厦门岛通往内陆的重要门户和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拥有4条铁路、3条干线公路、3条海堤、3座跨海大桥、2条高速公路、3条地铁,拥有国家东南交通枢纽——厦门北站,在全国规模居前的前场铁路大型货场;集美中心城区到东渡港仅6公里、到海沧港仅12公里,距离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仅15分钟车程,纵横交错、便捷通达的交通网络使集美成为现代化的交通枢纽。
文教名城。集美学村创办至今已有108年历史,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文化底蕴深厚。2003年,厦门市委、政府决定,以集美学村为基础,规划兴建23平方公里的生态文教区,现已汇聚了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等1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形成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集美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行政区域中学校最为集中、拥有学生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集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产业强区。近30年来,杏林、集美两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坚持创新型高新技术区的发展定位,已形成机械装备、软件信息和服务、文化创意和旅游、现代物流、新材料、都市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链,是厦门乃至全省重要的机械产业制造基地。软件园三期形成规模效应,注册企业数5742家,员工超过5万人,年营收超过320亿元,金砖未来创新园在此落地。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已形成集楼宇经济、文化影视、金融产业等为一体、总部经济加快汇聚的中央商务园区。区产业引导基金跻身全国县(区)级同类基金前三,杏林湾基金聚集区基金管理规模超千亿元。
旅游胜地。集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厦门市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国家5A级景区陈嘉庚纪念胜地,中国最大的水上园博苑,“戴斗笠穿西装”的嘉庚建筑群,获得“吉尼斯世界最大马戏剧院”认证的灵玲马戏城、厦门老院子、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嘉庚剧院等一批烫金城市名片。“集美研学”成为全国研学旅行和对台交流领域一面亮眼的旗帜。全省首个区县级“两岸融合发展中心”在集美成立,成为两岸交流融合高地。复古铛铛车连接集美各大景点,旅游业增长领跑全市,国家级嘉庚论坛、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海峡两岸龙舟文化节等各种活动的举办,有效提升城市软实力和人文集美城市品牌。
宜居新城。集美新城实现“十年集聚成城”目标,已基本建成人居环境优美、产业业态高端、文化品位高尚、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人文新城,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跨岛发展等战略思想的先行区和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样板。全省单体面积最大的厦门市图书馆集美新馆、市水上运动中心、软件园三期体育馆、集美区青少年宫及一批社区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引进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二中、集美中学、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厦门地质科研实验基地等优质教育、科研资源;高位嫁接引进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优质资源,四川大学华西厦门医院主体进入装修阶段,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加快建设。马銮湾新城(集美片区)建设拉开框架,围绕打造“厦门湾两高两化新极点”、建设“厦门最温馨湾区”目标,持续优化完善片区规划,华锐双语学校、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德邦(厦门)智慧物流园等项目相继落地,环湾大道核心路段主体建成。
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集美区按照厦门市委、市政府“岛外大发展”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示范区,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科技创新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同集路商业带、北站商圈、集美新城核心商圈快速崛起,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876亿元,区级财政收入规模位列岛外第一。招商引资成果丰硕,集美区成为企业家青睐的投资热土,营商环境评估连续2年位列全市各区第一,2021年完成内资到资415.48亿元,外资到资17.39亿元,落地高能级项目69个。生态底色更为亮丽,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完成安全生态水系工程建设,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超90%。
【地理位置】 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北纬24°25′~24°46′,东经117°57ˊ~118°04′,西北与漳州市长泰县交界,东北与厦门市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南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区行政服务中心驻集美街道岑东路168号。集美原名“浔尾”,以地处浔江之尾而得名,至明代雅化为“集美”。境域东起侨英街道东安村前占社,西至灌口镇深青村,长24.4千米;北起后溪镇黄地村的尖母崙山,南至马銮,宽19千米,总面积275.79平方千米。
【地貌】 集美区有滨海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多种地貌类型,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分布于西、北、东部与长泰、同安交界处,为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和中山。高丘陵多分布在西部,海拔300~500米,坡度20~30度,主要为花岗岩和火山岩。花岗岩丘陵多呈孤立状,无植被,山体裸露,山坡石蛋发育,山顶常见蘑菇石、风动石。火山岩丘陵山顶浑圆,山坡和缓,似覆锅状,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良好。低丘陵多分布于东、西界山附近,海拔200~300米,坡度15~25度,丘顶呈浑圆状。台地海拔50~200米,地表起伏,坡度平缓,零星分布于苎溪、许溪中游地带。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海岸沿线,海拔皆在50米以下,可分为海蚀平原和海积平原。平原外侧为海滩、沙洲和沙嘴。
【山脉】 集美区境山脉属戴云山脉与博平岭的延伸部分,主要山脉相对集中在西北与长泰县、东北与同安区交界处。主要山峰有62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山峰5座,500~800米山峰17座,300~500米山峰22座,100~300米的低丘18座,最高峰为海拔963米的钉顶尾山。
【河流】 集美区境的河流多发源于西部丘陵山地,具有河面狭、河床浅、支流少、流程短的特点。境内较长的河流有后溪(苎溪)、深青溪和瑶山溪。此外还有北溪引水工程集美段和坂头水库的左干渠、右干渠和高干渠4条人工河流。后溪是境内最长的河流,发源于戴云山脉与博平岭山脉交界处的后寮仑山白帆岭,从源头至后溪镇段称苎溪,与支流许溪汇合后称作后溪,注入杏林湾水库,全长23千米,流域面积209.3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坡降8.11‰。上游建有石兜水库(库容8500万立方米)和坂头水库(库容558万立方米)。许溪发源于漳州市与厦门市海沧区交界的大岭,至后溪镇与苎溪交汇,全长12.1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深青溪发源于仙棋山南麓,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1.84千米,流域面积15.64平方千米,平均坡降10.4‰。瑶山溪发源于小龙潭北侧山地,上源有两支,西支源于前山南侧,东支源于上塘,两支汇合后流入风景湖,于西滨汇入马銮湾,全长10.35千米,流域面积15.78平方千米,平均坡降8.31‰,河道宽3~10米。
【海域】 集美区海域为厦门西部海域和同安湾海域的一部分,面积约40平方千米。海岸线起自东安村的后垵,经凤林美、集美、杏林、高浦、马銮至陈井,全长21千米。集美半岛和杏林半岛东南岸(新阳大桥以东)为侵蚀海岸,马銮湾和杏林半岛西南岸则为堆积型海岸。全区21个村有临海滩涂,总面积3841公顷。2005年,利用养殖面积1522公顷。2006年起,依据市政府规划,集美区域滩涂实行禁养,滩涂养殖日渐萎缩。海域内有岛屿2个:宝珠屿,位于集美半岛西南海域,面积5200平方米;乌贼屿,东距高集海堤南端3.6千米,面积2000平方米,涨潮时浪可没顶。域内礁石主要有两处。一处为鳌园,原为岩礁,其上建有天妃宫(又称鳌头宫)。20世纪50年代,陈嘉庚捐资填海筑堤,扩建成鳌园,与陆地连成一片。另一处在高浦村东南海域,有3块礁石呈一字排列,分别称大菰礁、二菰礁、三菰礁,均为干出礁。其中大菰礁上设有航标灯。
【土壤】 集美区土壤母质以第四纪红色黏土为主,兼有洪积物、冲积物和海积物。土壤类型可分为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水稻土、盐土、风沙土6个土类,以下分为15个亚类、30个土属、35个土种。按垂直分布,可分为山地土壤、耕地土壤和水域滩涂。山地土壤以红壤面积最大,砖红壤性红壤次之,黄壤最少。耕地土壤分成旱作土壤和水田土壤。旱作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兼少量盐土和风沙土。水田土壤可分为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多为梯田,地下水位低,属地表水型,耕作层较浅,质地以中壤为主,肥力中下,适于水旱轮作,主要用于水田及部分园地,“旱、瘠、薄”为此类水田的主要生产阻碍因素。潴育型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溪流、冲积平原和部分山垄田,分布较广,以灌口、后溪、侨英、杏林为多,质地以轻壤和中壤为主,肥力中上,是境内稳产高产的水稻土类型。潜育型水稻土分布于山垄谷地或冲积平原的低洼地,地下水位高,排水条件差,土壤长期渍水,土温较低,亚铁等有毒物质积累多,“冷、酸、锈”系此类土壤的主要特点。盐渍型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的海积平原,由滨海盐土经洗盐种稻后形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但土质黏重,耕作困难,且易受海潮或地下盐分的威胁,主要生产障碍因素为“盐、碱、黏”。
【植被】 集美区属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华南地区,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植物以热带、亚热带的成分为主,地带型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早期植被遭受破坏,原始森林早已绝迹,现为人工林、次生林、灌木丛、草丛、农田、果园和观赏性植被类型。林地植被,人工林、次生林林相参差不齐,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以马尾松为主,有少量杉木,其余为相思树、桉树、木麻黄、木荷、枫香、乌桕等。灌木种类有桃金娘、黄瑞木、杜鹃、金樱子、小叶赤楠、鹅掌柴、枸骨柴等。草本种类有芒萁骨、五节芒、扇形铁线蕨、海金沙、地捻等。林地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地和沿海地区,常以2~3种组成混合林,有灌木丛和草丛在其间共生。依林相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木本栽培植被)和灌木丛、草丛。长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沿海丘陵、台地,面积不大,且零星分布。长绿针叶林,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多数为人工林,少数为天然更新,分布于海拔500~900米的山地。混交林,境内呈块状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的部分丘陵、山地。主要建群种有马尾松、杉木与木荷、杉木与柳杉、木麻黄与相思树混交。灌木丛和草丛,分布在低谷、台地、平原。盐生植被,分布于海滨滩涂,境内有盐地鼠尾栗、互花米草和南方碱蓬3个群落。水生植被,淡水生植物多分布水库、溪河、池塘等处,主要群落有凤眼莲和浮萍群落、空心莲子草群落、狭叶香蒲群落和水蓼群落。栽培植被,分为木本栽培植被和草本栽培植被。木本栽培植被有人工栽培的油茶、油桐和橡胶林群落,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势开阔的缓坡地带;果树林、茶园、桑园及庭院观赏树群落则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下低丘山脚、台地、水库、村庄周围、公园和庭院。龙眼、荔枝、柑橘、杧果成片分布,其他呈散生或零星分布。草本栽培植被有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糖原料作物、纤维作物、饲料作物和绿化作物7个群落。
【资源】 集美区背山面海,各种土地类型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分布。西北至东北部属低山地和高丘陵地,为林区和旅游区;中部和南部地势平缓起伏,地貌以低丘陵地和台地为主,间有盆谷地和风沙地,是工业区和果、粮、油等经济作物区;滨海有小平原及滩涂,为工业区与旅游区。中部与南部分布有溪流、坑塘、水库等水域,土地资源类型齐全,组合状况较佳。除沿海滩涂软土地段工程条件较差外,一般丘陵地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970~2190千克,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平原台地为第四纪残积物和冲积、冲洪积物组成的黏土或非黏土地段,承载力为每平方米14~45吨,土层厚,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截至2020年底,全区土地面积275.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按户籍人口计算)每平方千米959.70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041.98平方米,属土地资源极端超载区。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82亿立方米,地下水0.35亿立方米。全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926千瓦,可开发总装机容量1605千瓦。林业用地面积10429.73公顷(含国营坂头林场),约占土地面积的37.82%。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9747.01公顷,占林业用地的86.7%(其中经济林面积3266.13公顷);疏林地面积8.27公顷,占0.1%;灌木林地面积609.73公顷,占5.8%;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11.47公顷,占1.1%;苗圃地面积22公顷,占0.2%;无林地面积631公顷,占6.1%;生态公益林面积1731.13公顷。森林覆盖率40.7%。境内有被列入国家I级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为蟒蛇和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的动物有猕猴、穿山甲、小灵猫、鬣羚(别名苏门羚)、红隼、仓鸮、草鸮、猫头鹰;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Ⅱ级保护的动物有眼镜蛇。其他森林野生动物尚有松鼠、白鹭、燕子、喜鹊、山猪、豪猪、獐、狐狸、野兔、白环蛇等。全区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294株,其中榕树249株,杧果、枫香、黄连木各11株,樟树5株,榆树2株,龙眼、伊兰、蔷薇、红豆、薄姜木各1株,树龄最长的为540余岁。
(区委党史方志办)
【气候】 2020年,集美区年平均气温23.3℃,较常年偏高1.9℃。除春雨季和夏季气温偏高外,冬季和秋季气温显著偏高至异常偏高。据各监测站数据,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5℃,出现在7月24日(集美水土保持站);35℃以上高温日数22天(集美湖站);平均气温20.9℃(黄地村)至23.8℃(东垵BRT),大体呈由南往北递减,气温跨度小。平均年降水量949.1毫米,接近常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在493.5毫米(宝珠屿)至1378毫米(黄地村)之间,降水空间分布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趋势,基本符合常年分布规律;冬季降水量正常,春雨季、雨季、夏季及秋季降水量偏少到显著偏少。全年日照时数2113.2小时,较常年偏多199.8小时。全年影响当地的台风1个,少于常年,强度弱,损失轻。
【自然灾害】 2020年,集美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干旱、强降水、冰雹、高温。
台风:全年仅有06号台风“米克拉”影响当地,其中极大风速10级,出现在宝珠屿(28.1米/秒);最大雨量70.8毫米,出现在黄地村。此次台风造成的损失轻,仅出现行道树倒伏、广告牌掉落、电线刮断等灾情。
暴雨:全年出现6次暴雨过程,数量少、局地性强、灾害轻。其中,观测到较大的暴雨为9月4日的131.8毫米(塔斯曼生物基地),9月12日的112.3毫米(许庄村)、106毫米(坂头林场和塔斯曼生物基地)。
气象干旱:10—12月,全区降水持续偏少,10月下旬出现气象中旱;11月气象中旱得到有效缓解,转为气象轻旱;12月23日全区出现中到大雨过程,解除此次旱情。
短时强降水:全年出现22次短时强降雨过程,其中以9月4日的1小时104毫米最大(塔斯曼生物基地)。
冰雹:全年有2次冰雹过程,分别是在5月6日和11日,无明显灾情。
高温:全年高温日数22天,比常年多12天。高温主要集中在7月,年最高气温为40.5℃,出现在7月24日(集美水土保持站)。
【政府网站】http://www.jimei.gov.cn/